从细节看罗湖区人行道的变化 ——五论电动车管理
最近又发现罗湖区人行道有一些不小的变化。比如备受市民诟病的市人民医院南门(1号门)重新铺设沥青路面画了斑马线,路牙也逐步改造为无障碍路牙,人行道路牙斜坡安装的3个阻车柱也拔掉了2根,剩下一根,翠竹站地铁口的报停也拆除了,极大的方便了过往群众自行车、拉杆箱、婴儿车、移动病床的上下。也有群众提出疑问,阻车柱少了以后机动车会不会开上人行道,电动车会不会更快更不安全。群众有这样的疑问不无道理,所谓人车混道,就是行人和非机动车同一条道路,这两年,随着电动车管理的放宽,大量大功率电动车的出现,确实给正常行走的路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存在就是合理,既然没办法改变现实,就只能接受人车同道的现实,说得再多也没用。 对于群众提出的疑问,应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市人民医院南门(1号门)历来是人多车多人气旺的一个重要路口,自从将人民医院的机动车入口从南门改到北门后情况才有所好转。这个地方的人行道,又窄车又多,别说机动车,就是自行车电动车要通过都得小心翼翼慢慢通过,你想快根本就快不了,所以群众担心的机动车会不会开上人行道,电动车会不会更快更不安全是基本不存在的。 深圳这几年电动车管理每年都是人大政协的重要议案,交通部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作出了给电动车上牌加强管理的规定。给了广大骑车人一个名分,合法的名分,和机动车一样可以光明正大合法上路,不用再偷偷摸摸。有了正规牌照,出了问题能找到责任人,更加能厘清责任,在短短的一两年内,电动车成倍增加。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能够更加合理分配有限道路资源,挖掘潜力,各行其道。一味的排斥非机动车或者机动车都是不可取的。城市的交通需要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有机结合,各有各的功能和定位,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骑车的人多了,自然开车的就少了,道路就没有那么拥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标治本的办法当然是建设专用自行车道,人非分离,机非分离,目前深圳二十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的划分非机动车道,做好无障碍通道建设,少在人行道上搞建设搞绿化,不要在本来就不宽裕的人行道中间还搞个大花池,三头两头换花折腾人行道,最大限度还路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