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湖非机动车的变化看深圳未来交通发展 ——四论电动车管理
最近又发现罗湖区非机动车道有一些不小的变化。比如罗湖区第一条全封闭全沥青无障碍爱国路非机动车专用高速道增加标识,划分中间虚线,标注左右前进方向。备受市民诟病的市人民医院南门也重新铺设了沥青路面画了斑马线,路牙也逐步改造为无障碍路牙,方便群众自行车、拉杆箱、婴儿车、移动病床的上下。变化最大的当属新秀立交桥的非机动车道。新秀立交桥上,我们看到,机动车流量不大,车速不高,两车道的车道缩窄了一些,画了减速线,够大型车辆正常通过,节省出2米左右的路面用铁栏杆做物理隔离作为非机动车道,有配套的斑马线等附属设备。 深圳这几年电动车管理每年都是人大政协的重要议案,交通部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作出了给电动车上牌加强管理的规定。给了广大骑车人一个名分,合法的名分,和机动车一样可以光明正大合法上路,不用再偷偷摸摸。有了正规牌照,出了问题能找到责任人,更加能厘清责任,在短短的一两年内,电动车成倍增加。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能够更加合理分配有限道路资源,挖掘潜力,各行其道。一味的排斥非机动车或者机动车都是不可取的。城市的交通需要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有机结合,各有各的功能和定位,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骑车的人多了,自然开车的就少了,道路就没有那么拥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问题也接踵而来;一、停车充电。大量的电动车充斥街头巷尾,充电停放给本来就不宽裕的道路、小区带来不小的管理和消防压力,这几年,相关电动车充电乱停乱放的投诉明显增多。二、非机动车道建设滞后。远远跟不上电动车增长的速度,相比前几年,新修人行道都有兼顾自行车道的建设,虽然只是在原有的人行道上划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三、机动车增速变缓。部分车主短途选择电动车出行,机非矛盾更加突出,交管部门鼓励市民上牌,往往越贵的车越大排量的车越容易上牌,和深圳当年的25公里最高时速的电动车规定背道而驰自相矛盾。放眼路上哪辆车是在25公里时速内的,你看看那个什么牛多少号,排量一个比一个大,已经是轻便版的电动摩托车了,轻轻松松能跑到六十迈,叫电单车实在是憋屈了,这个叫又当啥又立啥。四、行人空间进一步压迫,人车矛盾加剧。论坛里相当部分是反对电动车的,电动车增加意味着只能压缩行人的道路资源,使本来就很紧张的人行道雪上加霜,行人以妇女老人小孩居多的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弱。解决办法:治标治本的办法当然是建设专用自行车道,人非分离,机非分离,目前十年八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这是个无解的死结,已经陷入一个怪圈。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的划分非机动车道,做好无障碍通道建设,少在人行道上搞建设搞绿化,不要在本来就不宽裕的人行道中间还搞个大花池,三头两头换花折腾人行道,最大限度还路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