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展 | 四象悟心 丹青生灵——李大成工笔画作品展(深圳大学)

主办单位

深圳大学、深圳美术馆

协办单位

深圳大学社科部、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承办单位

深圳大学博物馆(筹)、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

展期

2022年6月至9月

学术主持

尚辉

策展人

陈向兵 游 江

展览统筹

陈熙

策展助理

王婉菲 文婷婷 赵博雅 邓丽君

设计

陈琼贵

摄影

张腾

地点

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校友广场一楼深圳大学博物馆(筹)

深圳美术馆现场


前言

李大成教授是我们国内知名的当代工笔画家,毕业于南京大学,师从著名画家喻继高导师,在部队军校工作三十余年,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高研班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2019年9月应深圳大学聘请担任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深圳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李大成教授因作品《红枫树下谁为伴》荣获全国第四届工笔画大展金奖而引起画界瞩目的。在创作中,他从传统出发,与时代同步,在绘画求新求变的大时代背景下,他以传统和自然为师,作品不仅强调形象的诗意再现,也追求对万物生灵内在生命力量的表达。他擅长工笔画,以孔雀题材的作品闻名。作品风格上,他继承了陈之佛、喻继高以来诸家的画风,作品注重用笔和勾勒,设色淡雅柔和,形成了清新淡雅、婉约宁谧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面貌。

在具体的创作中,他注重写生,扎根生活,在大量积累创作素材的基础上,把物象提升为心象,把形象转化为意象,并最终将其纳入到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单纯凝练、简洁沉静,在语言上朴素明静、清新秀雅,他通过和谐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极富浓郁诗情的意境。总的来看,他的作品摆脱了传统工笔画的创作套路,而是直面生活,走向自然,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寻能够激发情感的审美意象,从而来借物抒情,传达出当代人丰富、复杂的心理层次与感受。

《晚秋逸韵》 68cm×136cm 纸本设色 2022年(深圳美术馆藏)

作为我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之一,李大成教授的作品连续入选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多次受邀参加中国美协、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中国工笔画名家学术邀请展”。1993年——1995年应国家文化部办公厅邀请创作了我国历史题材方面最长的工笔人物画《大驾卤簿图》。2011年11月策划组织“中国工笔画名家厦门学术邀请展”。2020年12月在深圳大学成功策划组织“工笔时代——2020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深圳)”及“当代中国工笔画发展研讨会”。2012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工笔画金奖画家十人展。2012年8月作为中国奥运文化代表团成员应邀赴英国参加“2012(伦敦)奥林匹克世界美术大会”。2016年10月作品赴巴西里约参加“2016(里约)奥林匹克世界美术大会”。这些年来,他曾分别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山东省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江苏无锡梵宫、南京维珍艺术馆、徐州喻继高艺术馆、厦门图书馆、福建龙岩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举办个人画展15次,出版个人专集12本,合出画册数十本,发表作品数百幅,学术文章十余篇。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受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李大成教授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从自身的工作出发,努力搭建实践与理论的交流平台,身体力行的推动着传统中国工笔画在当代发展,在深圳大学工作的两年多来,带领研究院全体同志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学术上开展和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大型学术活动及美术作品展览,主编出版多部大型精美作品、论文集,国内重点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和美术作品,在美术界引起较大反响。鉴于他的艺术成就,2022年2月受深圳美术馆之邀请,他在深圳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馆举办了“四象悟心 丹青生灵——李大成工笔画作品展”,该展开幕后受到了业内的关注和好评,6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今年盛夏时节,展览巡展至深圳大学这座深圳最早建立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希望通过展览的举办,让广大青年学子看到老一辈艺术家与时代同步,笔墨当随时代,不断求新求变的理念,激励年青一代继承传统,坚持创新,在新时代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前行、开创未来。

深圳大学、深圳美术馆

2022年6月


深圳美术馆展厅现场与

书画频道直播现场


深圳大学博物馆(筹)展厅现场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参观展览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参观展览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副校长张晓红参观展览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副校长张晓红等领导参观展览并合影留念

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参观展览


学术主持语

李大成的艺术成长期正处于中国工笔画活跃与演变的90年代,工笔画在审美境界上的扩展和语言上的丰富过程,都曾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但就传统工笔花鸟画这一文脉而言,李大成更多继承了陈之佛、喻继高的演变轨迹。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勾勒的注重与深入,即使渲染敷色再多,也从不遮掩中锋线条的作用,细匀有力的线条在他的作品中依然保留着独立的审美地位。另一方面,则是设色淡雅柔和,渲染多于重彩,复色多于纯色,追求恬淡、宁谧、沉静的审美意趣。这两个方面的特点都是工笔花鸟画的经典特征,而在工笔画语言发生较大变革的时代,守护这种经典特征同样需要勇气甚至承受压力。

《翠华清露》 233cm x 485cm 纸本设色 2002年

当然,在李大成的作品里并非没有个人的面目和创造,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自然意趣的追求、生活实境的复现和婉约宁谧的诗意的营造等方面。所谓自然意趣的追求,是他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活力的讴歌,不论《红枫树下谁为伴》还是《翠华清露》,都体现出他对于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真情描绘,他很少沿袭松、竹、梅、兰等传统文化花鸟题材,更不局限于名贵花木、珍禽瑞兽,而是从观照生命的角度捕捉自然的情态和意趣,让人们从观赏自然中感悟生命。所谓生活实境的复现,是指他擅长从寻常景物中发掘生活的美,不论是《篱影的故事》中栖息于瓜棚篱笆的野鸽子,还是《歇晌》中温情相依的锦鸡;也不论是《荷塘清趣》中嬉水啁鸣的还是《秋雨润江南》中千姿百态、聚散离合的群鸭,画家都力图在三维空间的复现中,撷取生活小景,凸现平凡之中的美。所谓婉约宁谧的诗意,是他对于画面总体意境的营造,像《歇晌》、《醉秋》、《篱影的故事》等作品,都营造了一个以禽鸟为画眼的视觉中心,由此发散开的景物都具有稳定性的构图。婉约就是不直白肤浅,他善于通过掩藏、镜借、蕴含等结构方式增加画眼表达的曲折性与幽深感,通过温和轻柔的色调,像为作品遮罩一层曼丽的罗沙而达到婉约的境界。宁谧则是画面透现出的禅意,画面中所设计的大片空白,不仅与实景构成了虚实相生的对比性,而且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想象关联着虚无,虚无掩藏着恬淡,而恬淡则是宁谧的心灵境界,是李大成心性和情感的外在投射。

《秋之韵》240cm x 12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诗性与精致的工笔花鸟,是李大成带给都市文化的一种经典;自然与生命的亲情,是李大成通过作品诉说的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人类总是向往淳朴而博大的自然,总是和泥土构成血肉相联的亲情,即使社会进入了高度物质文明的时代。因此,艺术的发展并不会因后工业文明生成的新艺术样式而完全取代以淡泊宁静来关照自然的经典艺术,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经典艺术才让人们看到当代人文的历史走向和现实处境。富有意味的是,人见人爱的工笔花鸟画本就是一种大众艺术,而且是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大众艺术,当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当代大众文化的课题时,认同中国本土的大众艺术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问题,而李大成提供的正是大众经典的个案。

节选自尚辉《大众的经典——李大成诉说的自然与生命主题》一文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深圳美术馆」

1秒记住本站地址,深圳生活(szsh.org)